今天是 ,宿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 回到顶部
  • 0556-7812529
  • 微信二维码

警惕蜱虫威胁,防范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

天气渐暖,蚊虫也逐渐增多。在此特别提醒:户外采茶、耕种和踏青时一定要警惕茶园、灌木丛、草地中潜伏着的蜱虫。因为小小的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其中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也进入了高发季节。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相关知识吧!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病毒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以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表现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2007年-2017年我国病例平均报告病死率为18%,个别地区可达30%。

 

二、感染途径有哪些?

主要经蜱叮咬传播,长角血蜱占主导地位,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从而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三、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随着病情发展,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会减少,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晚期可有皮肤淤斑、吐血、黑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四、易感人群和病例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常干农活、从事林业工作或爱户外活动的人,因接触蜱虫机会多,感染风险高。老年人和免疫力差的人,感染后病情往往更严重。从地区看,我县地处大别山余脉,呈现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异明显,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及丘陵乡镇,洲区乡镇较少。

 

五、防控要点有哪些?

1、在蜱活跃的季节(3-10月)应尽量避免去森林、丘陵地区草地等环境。如有需要,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1)、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腿。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户外活动前做好防护,裸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3)、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

2、从事农业、林业工作的人,定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3、身上或动物体表发现有蜱附着时不能随意用手拔除,更不能捏碎蜱的虫体,这样会导致被感染的概率加大。正确的拔除方式是:用镊子贴紧皮肤,夹住蜱的口器迅速拔出,避免将蜱虫的头部留在里面,条件允许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图片来源:CDC Tick Removal

4、接触患者及因本病死亡患者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的医务工作者及其陪护转运人员等,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情况进行适当防护。

5、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供稿:健康宣教科 彭胡蔚   审稿:严全军)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